2022年冬天,俄乌战事越发激烈,全世界的焦点都集中在东欧战场上。不过,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提出一句让人挺意外的话:这场战争最终嘛,还是得靠谈判来解决。她还特别指出,俄罗斯已经迈出了一个关键的步伐。
这话当时听起来像是个外交官的套话,可到了2025年,渐渐也验证了她的预料。2025年2月,美俄两国领导人在沙特利雅得会晤,成了冲突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。默克尔是怎么想到这点的?她为什么会这么确信?要实现和平,这条路究竟有多艰难?
到2022年12月,俄乌冲突持续了九个多月,乌克兰的城镇被炸得满目疮痍,几百万人流离失所,俄罗斯军队在顿巴斯地区吃力地推进着,双方都宣称要坚持到底。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,默克尔在接受德国《时代周报》采访时,直言这场战争最后还得靠谈判来解决。
她可不是随便说说,而是基于对战争本质的深刻领悟。她认为,打仗其实就是一场耗费战,无论是人力、物资还是经济实力,没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,最终都会被迫走到谈判桌边。
她提到,乌克兰的损失尤为惨重。到2022年,乌克兰的GDP几乎减半,缩水了差不多30%。俄军对电网、交通要道和供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打击,造成基辅和哈尔科夫的居民在冬天只能靠蜡烛取暖。
2022年11月23日那次空袭,基辅的电力几乎完全崩溃,医院只得靠发电机维持运转,手术室的灯光时明时暗。难民涌出得让人心疼,到2023年4月,超过800万乌克兰人流亡海外,国内还剩下大约800万人无家可归,这场危机堪比二战后欧洲最大的一次难民灾难。
2022年,俄军在顿巴斯占了一些地盘,不过伤亡数字让人咋舌。到了2024年,俄罗斯的精锐部队已经损失超过20万人,新兵训练明显赶不上,装备和补给也变得捉襟见肘。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经济压力山大,能源出口的渠道被封堵,2022年天然气出口比前一年减了40%。金融体系几乎被孤立,卢布的汇率波动剧烈,圣彼得堡港口堆满了滞留的货物,超市的货架空了一半。默克尔一眼就看得很清楚,俄罗斯虽然嘴硬,但可支撑不了无限度的消耗战。
她还区分了两种和平方式:一种叫“强制和平”,就是用拳头硬把对方压制住;另一种是“平等对话”,双方都得让步。她举了冷战时期东西德谈判的例子,当时两边在会议桌上争得面红耳赤,但最终还是靠妥协实现了德国的统一。她认为,俄乌冲突的根本问题——领土、安全、经济——只能靠谈判解决,动用武力不过是在拖时间。
2022年12月15日,普京在莫斯科的一次讲话里,首次提到“愿意和相关方面探讨和平的可能性”。虽然这话听起来比较含糊,但默克尔一眼就捕捉到了这个信号,觉得这代表俄罗斯开始迈出了第一步,打破了之前那种“非打不可”的强硬姿态。
从2023到2025年,战争带来的代价逐渐变得清晰明了。2025年7月5日,俄军对基辅进行大规模空袭,炸掉了一栋居民楼,导致2人丧生,31人受伤。消防员在废墟里奋力搜救,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焦味。乌克兰的电力网络差不多就崩溃了,全国超过一半的地区停电,工厂停工,医院只能靠临时的发电机维持正常运转。
俄军的事情也不太顺利,顿巴斯那边的战线一直在拉锯,士兵们在泥泞的壕沟里苦苦支撑,补给车队经常被乌军的无人机炸得稀碎。到2024年,乌克兰开始搞“蛛网”无人机行动,精准攻击俄军指挥所,结果俄军的高官频频遇难,克里姆林宫的压力也一下子大了不少。
西方国家也被拖得焦头烂额。美国到2024年10月,数据显示,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导弹的库存几乎耗光,军工厂拼命赶工都补不上缺口。欧洲的情况更糟,2023年能源价格上涨了50%,德国的通胀率达到了8.7%,老百姓连买个面包都得绞尽脑汁。默克尔早在2022年就看得很清楚,这场战争没有所谓的赢家,拖得越久,付出的代价越大,迟早得通过谈判解套。
特朗普的上任变成了一个转折点。2025年1月20日,他第二次走进白宫,彻底改变了美国对俄的策略。在拜登任内,美国把乌克兰放在头号位置,任何和俄罗斯的接触都得先征求基辅的意见。而特朗普不这么玩,他在2025年2月12日,先跟普京通了个半小时的电话,紧接着才跟泽连斯基聊了一小时。
这安排本身就发出信号:美国已经不再只盯着乌克兰转。2月28日,特朗普在白宫会见泽连斯基,态度挺强硬,直接说乌克兰没点筹码,得靠美国帮忙才能有谈判的空间。这种直白的作风在美国外交史上还是不多见的。
2月18日,沙特利雅得那场会谈可以说是个关键转折点。美俄领导人一聊就是四个半小时,达成了四点共识:搞好大使馆的正常运转、成立乌克兰问题的谈判小组、暂停部分制裁,以及推动停火框架。这个会谈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美俄最高层级的直接碰面,也让外界看到了和平的希望苗头。特朗普的策略挺实际:既想充当“调解人”,又不想让任何一方占太大便宜。他清楚,美国的军备储备已经有点吃紧了,欧洲的经济也快扛不住了,继续打下去对双方都没啥好处。
俄罗斯的立场也发生了变化。到2025年2月,俄外交副部长里亚布科夫公开表示,俄方愿意进行“平等对话”,可就是不接受“单方面让步”。这话比2022年的态度明显软和不少。4月28日,普京在红场宣布暂时停火,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。虽然这次停火只搞了几天,但发出的信号很清楚:俄罗斯是愿意为谈判创造条件的。
要说原因嘛,一眼就能猜到。俄军损失太惨了,2024年的数据显示,精锐部队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,训练新兵的速度赶不上战场上的消耗。经济方面,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少了整整40%,高科技产品又被封锁,军工生产自然也受了冲击。
谈判中的难题还是挺棘手的,领土问题算是最难啃的硬骨头。俄罗斯坚决要保护克里米亚和顿巴斯这些地区,乌克兰则是寸土不让。2025年4月27日,特朗普提到泽连斯基可能会在克里米亚让步,可第二天,泽连斯基就公开反驳,坚决不承认任何被占的土地归俄罗斯。
安全保障方面也遇上难题,乌克兰盼望北约给个明确答复,可俄罗斯把乌克兰中立的条件视为底线。至于经济重建这个宏伟目标,金额可是天价级别,2025年6月,欧盟估算要花上5000亿美元才能搞定乌克兰战后的重建工作,谁来出这笔巨款呢?欧洲不愿意全部承担责任,而美国的态度也挺模糊的,俄罗斯更别想把钱掏出来。
欧洲在这场博弈中情绪挺复杂的。一方面,大家都想赶紧止战,减少经济压力和安全隐患;但另一方面,又怕俄罗斯占便宜太多,破坏欧洲的安全格局。德国新任总理默茨在2025年2月上任后,立场比默克尔更加硬朗,强调德国要打造“欧洲最强的常规军”,同时也希望在美俄的谈判中有一席之地。中国一直干着调解者的角色,2025年3月,中方在日内瓦推动俄乌代表会谈,到了6月,又在上海办了个和平论坛,促进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谈。
默克尔的核心观点就是:等到战争打到最后,谈判才是唯一的出路。不过,谈判的结果呀,还得看各方能忍让到啥程度。包括领土、安全、经济甚至责任追究,这些问题都是硬骨头。乌克兰受的损失最大,重建花费也高得离谱,欧洲和美国都不想来当那个“冤大头”。
俄罗斯嘴上不饶人,但经济和军事上的压力让它不得不考虑谈判。要实现和平,从来都不是白吃白吃的事,每一方都得付出一些代价。默克尔的预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,可说到底的结果,还得等到2026年或者更久以后才能见分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