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谈判1小时落幕,谁在为硝烟里的等待买单

发布日期:2025-07-29 点击次数:180

来源:环球时报

2025年07月24日 08:18 北京

伊斯坦布尔的谈判室里,钟表滴答响了60分钟,俄乌代表团就起身离席。桌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,达成的共识只有“再换1200个俘”。而哈尔科夫州的安娜,已经数着日历等了儿子387天——她的士兵儿子在马里乌波尔被俘,名字还没出现在最新的换俘名单上。

“1小时够干什么?”安娜在社交平台刷到谈判结束的新闻时,正把烤好的面包塞进包裹。这是她每周三雷打不动的习惯,尽管包裹永远寄不到前线,“他们谈1小时,我儿子可能在战俘营里又多饿了一顿”。

乌克兰邀请特朗普和埃尔多安参与,俄方说“先谈停火”,这些在基辅菜市场摆摊的玛丽娜听来,远不如“今天的土豆能不能多卖5格里夫纳”实在。她的丈夫去年在赫尔松战场失踪,至今没消息,“不管谁来谈,能告诉我他还活着吗?”

有意思的是,谈判桌上的“共识”总带着烟火气。前两轮谈了人道主义通道,这次谈换俘,每一次微小的进展,都能让某个家庭从“绝望”划向“再等等”。就像第8轮换俘时,利沃夫的老妇人抱着儿子的军装哭:“他们说谈得艰难,可我知道,每艰难一步,就离孩子回家近一步。”

特朗普会不会来?埃尔多安能起多大作用?这些在敖德萨港的渔民看来,不如黑海的风浪重要。他们的渔船被水雷炸坏了三艘,现在只能在近海打转,“领导人见面要选日子,我们的渔网可等不起”。

其实谈判桌上的每句话,都连着硝烟里的万家灯火。就像安娜写在包裹上的话:“你们慢慢谈,只要别停下就好。” 或许大人物们在权衡利弊时,该想想那些数着日子等待的人——他们的期盼,才是谈判最该加快的“进度条”。

如果是你,会想对谈判桌上的人说句什么?评论区聊聊吧。

首页
电话咨询
QQ咨询
产品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