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光反无人机系统锁定目标,恐怖分子的自杀式炸弹背心倒计时突然停止——这是2025年3月俾路支省列车劫持事件中戏剧性的一幕。
巴基斯坦特种部队通过中方提供的实时卫星情报,精准击毙了33名挟持400名乘客的“俾路支解放武装”成员,避免了更大伤亡。 但这样的胜利只是冰山一角——就在四个月后,巴基斯坦陆军元帅穆尼尔带着更艰巨的任务直奔北京。
2025年7月24日,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闭门会议持续了三小时。 中国外长王毅握住巴铁元帅穆尼尔的手,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他荣升元帅。 中方当场承诺三件事:把巴基斯坦放在周边外交首位、无条件支持巴方“打击一切恐怖主义”,并要求巴军“全力保障中国在巴人员安全”。 穆尼尔则用“坚如磐石”形容中巴关系,誓言采取“一切措施”履行承诺。 这场突访震动新德里——印度空军当天紧急在边境展开“阵风”战机演习,试图挽回颜面。
巴基斯坦正在经历十年来最血腥的恐袭浪潮。 2024年该国恐袭数量飙升至521起,较前一年暴增70%,852名平民和军警丧生。 90%的袭击集中在开普省和俾路支省,后者正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。恐怖组织已形成产业链:“俾路支解放军”专攻自杀式袭击,“特别技术行动小队”实施闪电战,情报组织“齐拉布”渗透政府机构。 他们甚至组建了跨国联盟“俾路支民族自由阵线”,扬言要“肢解巴基斯坦”。
袭击背后晃动着印度的影子。 巴情报部门多次截获资金链证据,显示印度通过迪拜地下钱庄向“俾路支解放军”输送资金。 2024年被捕的恐怖头目阿卜杜拉在审讯中承认:新德里要求他们“优先袭击中国项目”,尤其要破坏瓜达尔港建设。 这种策略被印媒称为“低成本代理战争”——印度在年初印巴空战中损失5架战机后,急需用非军事手段拖垮对手。
中巴的反恐合作早已超越口头表态。 2024年11月的“勇士-8”演习中,中巴300名特种部队在俾路支山区实施混编作战:中方传授无人机防御技巧,巴方分享山地清剿经验。 演习结束不到一周,中方卫星锁定俾路支省一处峡谷,巴军随即出动击毙15名恐怖分子,包括3名头目。 更隐秘的是技术输血——沙特军队使用的“天穹”激光系统曾以100%拦截率打掉36架恐怖分子无人机,而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正来自中国。
经济走廊成了恐袭“重灾区”,但也是反恐的胜负手。 恐怖分子2021-2024年针对中方发动了10余次袭击,造成十多名中国工程师伤亡。 最猖狂时,“俾路支解放军”曾扬言“每月炸毁一个中国项目”。 但中巴的应对更硬核:瓜达尔港新建的国际机场已部署反导弹系统,卡洛特水电站的监控范围扩大到周边百公里,这些项目在2025年仍创造了数万个本地就业岗位。
穆尼尔此行带回的不仅是承诺,还有实质威慑。 中方同意升级“反恐情报联合分析中心”,通过人工智能追踪涉恐资金链;巴军将获得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,可对边境恐怖营地实时打击。 当印度经济时报酸溜溜地称这是“借刀杀人”时,王毅的回应直白有力:“中巴合作光明正大,只为守护地区和平。 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