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部队在乌克兰战场上动用匕首导弹那会儿,大家都以为这是高超音速武器首次正式亮相。2022年3月,俄军首次用这种导弹打击乌克兰的地下弹药库,当时俄方宣传得挺厉害,说这东西速度快到没法拦截,射程也远,精准度还挺高。
随着时间推移,美国军方逐渐冷静下来一分析,发现俄罗斯那些所谓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实没传说中的那么厉害,反倒是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研究得更深、更扎实,威胁也就更大些。
匕首导弹,实际上是把地面发射的伊斯坎德尔导弹改装成空中发射的版本。俄罗斯早在2017年年底就宣布已经把它列入服役行列,2018年,普京在公开场合还夸耀说这东西几乎无法拦截,速度能到10马赫,射程大概在2000公里左右。乌克兰局势升级后,俄军用它的次数也不少,比如2022年3月19日,它击中了德利亚廷的一个弹药库,第二天还打了一座燃料库。
2023年3月9日,俄军一次性发射了6枚匕首导弹,针对乌克兰的几个目标。乍一看还挺厉害的,但细细分析这数据,它其实还是弹道导弹。从米格-31战机上发射出来,主要靠飞机起飞时的速度和高度来增强性能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滑翔飞行或者巡航导弹那样的高超音速。
美国国防部的官员不久就说了,这东西虽然速度快,但它的路线还是可以预测的。到2023年5月,乌克兰借助美方提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,首次成功拦截了这个导弹,之后又多次击中了目标。美方确认这些拦截确实发生了,俄罗斯那边则否认,但现场的证据摆在那儿。
甚至中国军事杂志都提出了看法,认为匕首的机动能力不足,无法在高超音速状态下实现大角度转向,基本上就是用老旧的弹道技术,穿了一层高超音速的外衣。而在生产方面,俄罗斯也是跟不上,乌克兰情报透露,一个月大概能生产四枚左右,生产效率低得让人觉得用得很紧巴巴。
这会儿,美国的关注点又转到了中国。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因为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,发展得更全面,也更成熟。美国国防情报局的官员保罗·弗赖斯勒在2023年3月跟国会打报告时提到,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,已经提前超越了俄罗斯,不光测试次数多,部署的系统数量也更多。
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巨大,修建了许多风洞和试验场。俄罗斯的阿万加德和锆石导弹虽然都宣称具备高超音速能力,可测试的成功率不太理想,实际投入使用的范围也有限。锆石属于巡航式导弹,2023年还在测试阶段,没有真正列入服役计划。至于阿万加德,是一种滑翔体,进行过四次测试,其中一次没成功。
中国的DF-17算是中程高超音速导弹的典型代表,2019年首次亮相,射程在1800到2500公里之间,采用了乘波体设计,这样可以在大气层里调整飞行高度,让拦截变得更困难。至于鹰击-21,这是舰载版本,能从055型驱逐舰上发射,速度超过10马赫。
至于DF-27,它的射程更远,可能专门针对关岛地区。2021年,中方进行了一次分数轨道轰炸系统的实弹测试,配合高超音速滑翔体,结果让美国军方都感到吃惊。马克·米利将军当时还说,这就像中国的“斯普特尼克时刻”,技术上的突破可不小。
为什么美国会觉得中国更具威胁呢?主要是因为数量多,种类也丰富。中国拥有陆基、海基、空基等多种平台,而俄罗斯主要依靠空射和舰载,种类就少一些。在产能方面,中国的军工体系很强,有经济作为支撑,能大规模生产装备。而俄罗斯受到制裁限制,供应链出了不少问题,乌克兰冲突也暴露出库存不足的尴尬。
第二个方面是战略层面的影响。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对西太平洋地区构成了威胁,特别是针对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和基地。第一岛链上的一些重要设施,比如关岛、冲绳,都在这些导弹的射程范围内。美海军也认可,这些导弹对航母的打击能力很强,速度又快,机动性也不错,用现有的宙斯盾系统拦截起来挺困难。
俄罗斯利用匕首导弹更多是在做宣传和制造威慑,实际上在战场上的效果有限。乌克兰成功拦截后,西方开始对高超音速的宣传产生怀疑。布鲁金斯学会的一篇文章指出,别轻信俄罗斯的说法,匕首并不是真正的高超音速武器,对西方的利益影响也不大。
和俄罗斯不一样,中国的系统经过了大量测试,基础建设也走在前头。美国在部署方面还没正式把高超音速武器列入服役计划,“空军快速响应武器”项目在2023年被取消,海军的高超声速空射反舰导弹也因为预算问题推迟。美军虽然还在追赶,可承认中国已经领先了一步。
这事儿一出,整个地缘格局都变了,中美之间的平衡也被打破了。之前,美国靠着海空优势压着中国,还依赖日韩的基地当跳板。但现在,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一出来,这些基地就变得不那么安全了。东风-17可以直扑日本本土,这让美国开始试图分散布局,建一些小型前哨站,虽说效果好,可成本也高得离谱。要么降低防空等级,用普通的导弹就能应付;要么就按大型标准搞,也得掏不少钱。而中国就没有这个烦恼,因为美国还没掌握高超音速技术,迟早会遇到这种困扰。
俄罗斯的实战让大家看明白了高超音速武器的真实面貌,并不是所说的无敌,反而有待提升防空配置才能应对。中国的分析师在刊物上指出,俄罗斯的匕首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佳,准确度不高,灵活性也有限,结果被“爱国者”导弹轻松拦截。这对于北京来说算是一堂课,他们可能觉得自家的东风系列更厉害,能实现真正的滑翔和机动。兰德智库也发表评论,强调中国正在吸取俄罗斯的教训,努力避免重蹈覆辙。
美国的防务官员一直强调,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是目前最大的威胁。2023年的报告显示,中国拥有数百枚DF-17导弹,这对台湾海峡和南海局势构成了重大压力。至于俄罗斯的锆石导弹,虽然速度很快,但射程有限,主要针对欧洲地区。为了应对中国的威胁,美军也在调整空军架构,增加预算,推动新武器的研发,但不少测试并不顺利。
从长远角度来看,高超音速武器加剧了军备竞赛,没有任何条约限制,使用风险也变得更大。俄罗斯在乌克兰使用这些武器,主要是为了消耗库存,起到威慑西方的作用。中国则低调推进发展,在数量和性能上都压过俄罗斯,让美国不得不警觉。美国了解到,俄罗斯是一时的麻烦,而中国则是长远的对手。在高超音速领域,中国的领先地位让华盛顿不得不警醒。
俄罗斯的匕首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短板。美国军方评估发现,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不仅仅是宣传的噱头,实际上已经展开了部署和测试。中国拥有像DF-100、DF-26这些多型号导弹,融合了高超音速技术。而俄罗斯的系统主要依赖有限的平台,比如米格-31,数量也不多。相比之下,中国火箭军装备齐全,能够频繁密集地发射这些武器。
经济方面也是个重要因素。中国的军费虽在GDP中的比重不高,但总数庞大,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生产任务。而俄罗斯因为战争拖累,产能跟不上节奏。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提供援助,结果也把北约的库存给榨干了。美国在高超音速防御技术方面占了优势,打算到2025年推出上卫星的跟踪系统。
中国媒体分析俄罗斯的挫败,觉得匕首是边缘级的高超音速武器,轨迹算固定,容易被拦截。这也促使北京对自家武器进行反思,怕夸大其词。美国的处理方式是加强和盟友的合作,AUKUS协议里就包含了高超音速技术的开发。
归根结底,俄罗斯的实战表现让美国明白了中国的高超音速实际上隐患更大。不单纯是速度快这么简单,而是整体实力强,战略影响更深远。俄罗斯用匕首主要是应付紧急情况,而中国则是在系统性布局。未来,中美在这方面的较量会变得更加激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