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5日,特朗普面对全球镜头甩出一句狠话:“乌克兰不应将莫斯科作为攻击目标。”当记者追问美国是否会提供远程导弹时,他斩钉截铁:“不,我们不会这么做。”更让世界哗然的是他补充的那句,“我不站在任何人一边。”这句话像一颗炸弹,瞬间炸碎了乌克兰对美国的幻想。就在前一天,美国刚宣布向乌克兰提供30枚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,德国也承诺援助远程导弹。泽连斯基仿佛被打了一针强心剂,立刻推翻了自己三天前“愿与普京会谈”的提议,高调宣称“绝不领土让步”。
特朗普的“中立宣言”背后藏着一套精明的生意经。他要求欧洲盟友100%承担购买美国武器的费用,再转交给乌克兰。“我们只是提供武器,这对我们来说是做生意,”他毫不掩饰地说。德国已火速响应,计划从美国采购两套“爱国者”系统,芬兰、丹麦等国也被拉入“买单”队伍。但乌军实际能分到多少?首批仅10枚导弹到货,乌战略顾问尤里·萨克直接炮轰:“杯水车薪!”
更狠的是特朗普抛出的“50天通牒”,要求俄罗斯必须在9月3日前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,否则将面临100%关税大棒,甚至次级制裁。这一招直戳俄罗斯经济命脉,毕竟能源出口占俄财政收入的45%。但俄方反应出奇冷静。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淡淡回应:“最后通牒不可接受。”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点破美欧分歧:“美国想看到俄乌对话,欧洲却希望冲突升级。”
战场上的残酷现实让泽连斯基的反复显得更加无奈。俄军在乌东康斯坦丁诺夫卡地区织成一张直径16公里的“绞索”,三面包抄乌军数千士兵,补给线岌岌可危。前乌军副总参谋长罗曼年科证实,俄军已集结13个师约30万兵力,在关键方向形成2-4倍兵力优势。在苏梅方向,6.7万名俄军精锐采用“熔岩流战术”蚕食边境,每天推进约20平方公里,仅6月就控制587平方公里土地。
面对战场压力,泽连斯基连夜启动政府大换血。39岁的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被提名总理,原总理什梅加尔转任防长,而原防长乌梅罗夫据传将调任驻美大使。这场“冲突以来最大规模改组”直指两大软肋:经济重建与军工产能。斯维里坚科曾主导与美国矿产谈判,暗示乌克兰试图将重心转向资源合作。同时,乌议会以320票赞成第16次延长战时状态至11月5日,并宣布暂时退出《渥太华禁雷公约》,只因俄罗斯不是缔约国,乌方声称要“消除自卫障碍”。
乌克兰财政赤字已占GDP的25%,60%预算依赖西方输血。2026年财政缺口预计高达80-190亿美元。更触目惊心的是人口危机,超800万人逃离家园,相当于全国人口的20%。基辅街头民调显示,65%民众最迫切的需求是暖气、医疗和食物,而非“胜利”。
7月15日,欧盟外长们试图推动第18轮对俄制裁,却因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反对第六次谈崩。匈牙利总理菲佐直接甩话:“没补偿就别想让我们签字!”而美国国会正起草对俄石油加征500%关税的法案,与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形成双重绞杀。俄方趁机分化欧美,克里姆林宫放风称“正与特朗普团队秘密接触”,但前提是美国归还冻结的3000亿卢布资产。
泽连斯基的“反复横跳”早有轨迹可循。去年11月,他刚宣称“必须用外交手段结束冲突”,三天后就改口“与俄谈判不现实”。今年1月,他突然转向采纳中国和巴西的和平倡议,被质疑是因美国大选临近“留后路”。到了6月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,他怒斥俄方备忘录是“垃圾邮件”,因俄方坚持要求乌承认克里米亚及四州公投结果。
7月14日,特朗普刚宣布通过北约加大军援,次日就划出“莫斯科红线”。这种反复让欧洲盟友神经紧绷。法国将军弗朗索瓦·肖旺西直言:“北约不能掏空自己的库存为第三国采购武器。”而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轻蔑回应关税威胁:“俄罗斯对此无所谓。”底气来自战场,30万大军压境,每天20平方公里的推进速度,让俄方手握“以战迫和”的最大筹码。
#图文打卡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