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名字这事挺邪乎的。一个好听的名字,就像给人加了层滤镜,没见面呢,印象分先蹭蹭往上涨。你想想那些艺人,出道为啥总爱整个艺名?张小花变成张雨菲,李铁柱改叫李星辰,感觉立马不一样了,就是这个理儿。地方也是人啊,它的名字就是它的名片。名字好听,给人遐想空间;名字普通或者有点土气,别人可能连了解的兴致都先减了几分。
这不,河北的石家庄就老被调侃。明明是个省会,经济文化中心,可“石家庄”这名字,总觉得带着点乡土气,甚至得了个“国际庄”的外号,听着是调侃,背后多少有点名字拉跨的意思。河南开封也一样,现在叫开封,历史上的它可是赫赫有名的“东京”!光这两个字摆出来,繁华盛世的画卷仿佛就能在脑子里铺开了,跟现在这名字一比,味道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说到名字带来的“距离感”,广东的清远市真是个好例子。第一次听这名字,你啥感觉?“清远”?清清爽爽是挺好,但重点是那个“远”字,对吧?听着就觉得,哦,这地方肯定挺偏远的。我还没去过那会儿,真就这么想的,感觉离广州啊、深圳啊这些地方遥不可及。
可后来机缘巧合去了几趟清远,尤其是清远南边的城区和高新区那一带,好家伙,完全颠覆我的想象!这地方根本不“远”啊!清远市区到广州的距离,甚至比广州市内很多区跨区上班还近。举个具体的例子,清远长隆那个超级大的度假区,热闹非凡对吧?它离广州花都区的中心地带,开车嗖嗖就到了,那直线距离也就二十公里出头。离广州越秀区那些老牌中心,直线距离撑死四十多公里。这叫什么远?在广佛同城都见怪不怪的珠三角,这点距离算个啥?我在广州市区找朋友吃个饭,有时候通勤时间都比去清远长点!
问题就在于这个名字。“清远”一出口,就自带“偏远”光环。加上清远确实是广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,管的地盘特别大。它下辖的连山、连南、连州、阳山这些北部地区,山多地方大,人少,是真挺远的,也符合“清远”字面上的意思。但关键是什么?清远的人口、钱袋子、工厂企业这些,大部分都集中在南部啊!清城区、清新区、佛冈、英德南部这些地方,才是清远的心脏地带,发展重心。这块热土,紧紧贴着广州的北大门,真的一点都不“远”。
就因为一个“远”字,大家印象里,整个清远市好像都缩在那遥远的大山旮旯里了。这误会可闹大了。清远引以为傲的国家级高新区,在非珠三角地区里是排得上号的优秀选手,它的最南边,都快和广州花都的地界“握手”了。你说,一个这么靠近核心经济圈、产业活力满满的地方,顶着个让人一听就联想到“遥远山区”的名字,是不是有点吃亏?别说外地投资者,省内有几个人能准确知道清远核心区离广州这么近?我自己以前不也这么误会来着?
所以啊,这名字,我寻思着,或许真该改改。有人提到改成“清溢市”,听着好像能闻到空气中那股清新味儿;或者叫“清新市”,听着就觉得畅快舒服。这两个名字,都脱胎于《爱莲说》那句“香远益清”,本来就是“清远”名字的由来。把“远”换成“溢”或者“新”,寓意更直观更美好了:要么香飘万里,清爽满溢;要么空气清新,沁人心脾。关键是,这两个名字一叫出口,那种“遥远”的感觉就没了,特别契合清远如今“粤港澳后花园”、“国家优秀旅游城市”的金字招牌。人家青山绿水,空气质量好,玩的地方也多,改名就是给这块招牌再镀层金。
当然啦,我知道给一个城市改名不是小事儿。那些身份证、户口本、地图导航、公司的营业执照……数不清的东西要跟着变,肯定折腾,短期内大家都得适应一阵子。这成本明摆着。但是咱们目光放长远点,一个真正匹配城市气质和发展方向、能让人一见倾心的好名字,带来的无形资产可太难估量了。它能实实在在地改变外界对这里的初始印象,就像艺人改名重新包装一样,更容易吸引目光,更容易留住资源。这对于提升城市整体的吸引力、竞争力,进而吸引更多投资、人才和游客,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向上走,那好处可不是眼前这点行政成本能衡量的。想想看,一个叫“清溢市”或“清新市”的地方,是不是一听就更让人想去看看?
说到底,清远南部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,放在整个广东看,绝对是珠三角外围城市里数一数二的好位置。潜力是巨大的。要是能甩掉“清远”这个总让人联想到山高路远的名头,用一个新的、更有记忆点、更能体现其生态和区位价值的名字来亮相,说不定就能捅破那层阻碍它被更多人正确认识的窗户纸。你换个思路想想,名字都改好了,是不是更匹配它作为“广州北”的地理实质?当大家听到新名字,不再下意识觉得它很远,才能更清晰地定位它在广佛肇清、在大湾区里的实际坐标嘛。名字这东西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但有时候,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,真的能给一座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。你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