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很多视频博主都在讨论“傻子共振”这个话题,而且热度不低,这说明越来越多人对这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有共鸣。
什么是傻子共振?有一个答案是:
一群偏执甚至持有荒谬观点的人,通过身边的圈子或互联网聚集在一起,互相强化彼此的信念,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听不进别的道理。
互联网的便捷是把双刃剑,让很多偏执的人突破了地域限制,在网上也能聚在一起发表荒谬观点,这就使得傻子共振现象进一步扩大。
最常见的案例就是父母催婚,有部分长辈认为不结婚就等于人生失败,一方面是来自传统观念,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因为身边圈子也是这么认为,也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被反复推荐,这无形中让这部分父母坚信“结婚就是绝对正确”的观念,完全无视年轻人面临的高房价、职场压力等现实问题。
同样的,也有部分年轻人认为“婚姻是坟墓”,甚至把不婚视为觉醒,其实也是源自身边圈子或者互联网的宣传,当一个观点被反复推荐的时候,很多人就会认为这是对的,不容反驳!
一个人经常看什么观点,就会被平台记录下来。
你停留的时长,点赞的视频,都会被算法记录,反复推荐类似的给你,加深你对某个观点的认可度,从而渐渐让自己失去独立思考,这就是算法的可怕之处。
以上案例中,父母和年轻人各自在封闭信息环境中,不断强化原有立场,这就导致父母认为孩子被洗脑了,孩子认为父母顽固不化,不懂现实。
于是双方彻底失去了对话基础,只剩下情绪对抗。
其实,走出这种对抗很简单,父母看看年轻人真实的生存压力,年轻人多了解些婚姻幸福的案例,而不是只看极端负面新闻。
不认为不婚是自私,也不认为结婚是传统愚昧,而是尊重个人选择。
跳出二元对立,多看看这个世界的多样性,而不是困在某个观点里固执己见。
这个概念出自哪里?
现在网传“傻子共振”这个概念,是出自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1959年的著作《傻瓜的共振:组织内愚弄的行为》。但我去搜索了半天,实在没找到这本书,对于这本书是否真实存在,我抱怀疑态度!
如今很多博主都在坚定地引用这本书,并坚信这个观点就是戈夫曼提出的,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“共振”呢?
其实,《乌合之众》和《娱乐至死》这两本书,早就揭露了这些现象。
《乌合之众》提到:“影响大众想象力的不是事实本身,而是它们扩散和传播的方式。”
这个观点直接解释了“傻子共振”现象的底层逻辑:愚蠢观点或谣言之所以能快速扩散,正是因为它们符合群体想象的传播规律,就像那些夸张的标题、情绪化文案等,这说明简单化、情绪化的信息更易传染!
《娱乐至死》提到:“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,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。”
这句话放到如今时代来看,揭露了一个本质:被动消费娱乐内容,导致很多人的自我反思能力开始退化,甚至无法察觉这种“精神麻醉”的过程。
比如网络暴力,很多人不会管真相如何,就是跟风;比如一些搞男女对立的言论,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相信;再比如非典时期大众抢板蓝根,日本福岛核泄漏后,中国多地爆发抢盐风潮等,都是这个道理。
“傻子共振”这四个字,刚好概括了这些现象。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“傻子共振”?
像《乌合之众》、《思考,快与慢》、《信息乌托邦》等书籍,都有提到从众思维、情绪大于理性、信息同质化、惰性思维的危害。
具体如下:
从众思维:开始用“大家都这样”来证明自己正确。
情绪大于理性:对相反观点感到愤怒,而不是好奇。
信息来源高度同质化:只看自己喜欢的博主/媒体。
惰性思维:很少主动查证事实,习惯直接相信。
若你有以上四种情况,要警惕了,因为如今的算法推荐和社交茧房会让人陷入“回音室效应”,最终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。
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己进入这种状态呢?接下来分享几个方法。
第一,不要总看自己爱看的内容
平时别只刷自己认同的视频、文章,偶尔也看看那些跟你想法不一样的内容。比如你觉得某件事绝对正确,就去找找说它不对的人是怎么想的,多听听不同声音,这样能直接开拓你的多元化思维,不会一根筋去处理事情。
第二,不着急起哄
看到一群人都在说某件事好或坏,先别着急站队。停下来问问自己:“这事情是真的吗?有没有证据?”
比如有人说 “吃某东西能减肥”,先去查查有没有科学依据,别听一群人瞎嚷嚷就信了。
对于网上煽动情绪的言论,也是先缓缓,不要不明所以就跟着起哄。
事缓则圆,这是保护自己的方式。
第三,自我反思
有时候我们跟着别人干傻事,其实是被情绪带着走了。
比如大家都在抢盐,你也跟着抢,这时候可以想想:“我是真觉得盐有用,还是怕别人都抢了我没有?” 分清自己的想法是发自内心,还是被别人带偏了。
第四,多找权威
遇到拿不准的事,不要只听周围人的说法。可以问问懂行的人,或者看看以前有没有类似的事,结果咋样。
比如有人说 “某偏方治大病”,就去问问医生这方子靠不靠谱,或者查查过去有没有人用这方法吃出问题,要学会用别人的经验帮自己少犯傻。
第五,远离“有毒”环境
比如退出一些总爱散布谣言的群,少看那些煽动情绪的视频,不参加那些经常说负能量的饭局等等。
不要让自己一直处于“有毒”的环境,小圈子内的“共识”会通过嘲笑、排斥异见者迫使个体服从!
离开后,独立思考空间更大。减少垃圾信息摄入,可以保留更多精力进行理性分析。
第六,学会质疑和查证
正如我看到很多博主说“傻子共振”的观点都是出自戈夫曼的著作《傻瓜的共振:组织内愚弄的行为》,我去查验,发现根本就找不到这本书,众多博主却跟风引用,这跟“傻子共振”行为不谋而合。
学会质疑和查证,还能一定程度上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,识别很多逻辑陷阱。
比如遇到“某食品致癌”的传闻,先查是否有权威医学研究支持,还是仅是个别自媒体炒作。
写在最后
“傻子共振”很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,当一个观点被平台反复推荐的时候,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就是对的,而且听不进去别人的观点。
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,会认为非黑即白。要知道,观点往往取决于视角,没有绝对的真理,也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,我们要接受这个世界是多元的。
“傻子共振”这个观点也同理,不要盲目追捧。比如很多人在激烈批判“傻子共振”时,可能正在形成新的二元对立:清醒者vs傻子,这本质上仍是简化思维。
这个观点,更适用于解释情绪化传播、信息茧房、群体非理性等现象。但不能解释所有群体行为,比如有证据的科学共识。
如今,碎片化信息获取过于容易,导致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更失去了深度阅读的能力,遇到深度内容或者长文,很难有耐心看下去,更别说系统性阅读一本书了。
如果你能看到这里,恭喜你,你能耐心的看完近3000字的长文,说明没有完全被情绪化的碎片信息影响到自己,依然能保持深度思考。
在短期投机盛行的环境中,真正能建立持久价值的,是那些专注于创造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的人。
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:“如果你做一件事,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,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;但如果放到未来七年,竞争者就所剩无几了。”
参考文献:
《乌合之众》——古斯塔夫・勒庞
《娱乐至死》——尼尔・波兹曼
《思考,快与慢》——丹尼尔・卡尼曼
《信息乌托邦》——凯斯・桑斯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