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特朗普对俄下达最后通牒,要求俄乌10天内停火,否则对俄加征100%关税。 普京与俄高层空前团结,强硬回击“俄罗斯利益不可妥协”。
俄军持续扩大乌东控制区,每周投入407架无人机猛攻前线;能源出口转向中印,单日原油销量超410万桶。 美俄博弈从“密谈”转向“拒谈”,特朗普公开宣称“对普京失望”,美国对乌军援骤减40%,冲突滑向长期消耗战。
2025年7月中旬,特朗普将俄乌停火最终期限从50天压缩至10天,威胁对俄罗斯商品加征100%关税。这一通牒迅速引发俄方高层集体反击。 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尔塔波洛夫直言:“特别军事行动目标由普京总统亲自制定,只有他能更改。
”俄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警告:“别跟俄罗斯搞最后通牒那一套,我们不是以色列或伊朗。 ”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透露,特朗普的施压反而坚定了普京“打到底”的决心。
2024年俄罗斯GDP逆势增长4%,失业率降至2.3%的历史低点。 能源贸易成功转向亚洲市场:中国日均进口俄油200万桶,印度日均进口210万桶,两国合计承担俄原油出口总量的60%以上。
印度甚至将俄油加工后高价转售欧洲,赚取每吨30美元差价,变相削弱美国制裁效力。 俄军工产能也爆发式增长,自杀式无人机周产量达过去全年水平,装备国产化率超95%。
特朗普重返白宫初期曾试图通过秘密外交斡旋俄乌和平,半年内与普京通话6次,派出特使密访莫斯科。 但俄方在谈判期间持续加强乌东攻势,夺取哈尔科夫多个战略据点。 7月28日,特朗普在苏格兰公开表态:“对普京非常失望,不再有兴趣与他对话。 ”
这一转向标志着其“24小时解决冲突”承诺彻底破产。 白宫同步削减对乌援助:2026财年军援预算砍掉40%,冻结“乌克兰重建基金”,并明确表示“美国不再主导停火方案”。
夹在大国角力中的乌克兰陷入被动。 2025年2月数据显示,乌军阵亡人数已超67万,总损失达200万人。 基础设施遭系统性破坏,全国20%领土被俄控制。
尽管特朗普7月初曾短暂松口“将提供更多防御性武器”,但五角大楼随即以“本土库存不足”为由暂停交付防空导弹。特朗普政府正施压泽连斯基接受“冻结战线”式停火,要求其放弃收回乌东领土的诉求。
俄乌前线陷入血腥消耗战。 2025年6月,俄军单日动用407架无人机和44枚导弹袭击乌全境;7月数据显示,俄每周摧毁70%西方援乌武器存储点。 双方在顿巴斯展开“绞肉机”式争夺,俄军为控制红军城已伤亡9万人。
冲突外溢冲击全球:欧洲因能源短缺导致2023年270亿立方米天然气缺口,制造业外流加剧;非洲出现3000万吨谷物短缺,40%非洲国家通胀达两位数。 美国军工集团却成最大赢家,对乌430亿美元军援中,71个美国城市军工企业获利,31个州获得国防订单。
2025年6月北约峰会期间,他要求盟国“将对乌援助提升一倍”,并警告“美国不再自动填补安全空白”。 但欧盟内部裂痕加深:德国《商报》承认“欧洲遭遇战略失败”,东欧国家因难民激增财政承压。
法国试图协调欧洲自主援乌体系,但各国对俄立场分歧显著,丹麦、波兰等国70%民众视俄为“敌手”,而匈牙利、斯洛伐克反对追加制裁。 分析指出,欧洲缺乏统一指挥和资金调配机制,难以独立支撑乌克兰战场。
美国财长贝森特在2025年中美经贸磋商中施压中国“停止购俄能源”,遭中方明确拒绝。印度则利用美制裁漏洞,通过卢比-卢布结算机制维持俄油进口,再加工后转售欧洲牟利,形成美欧制裁的反噬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