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个人很讨厌或者很反感一个关于篮球的表达:“美式”、“美式篮球”、“这个球员很美式”...
凡是自媒体打上这个标签的,都容易得到流量。
但如果你问他“什么是美式篮球?”
我敢保证,他不一定能表达出来。
传着传着,在绝大多数小孩的脑海里,对“美式篮球”的认知就出现了极大偏差。
无效的华丽的炒菜运球,就是美式?三次运球单挑,就是美式?
穿个更短的裤,嘻哈风格,就是美式球员?打球的时候,飙几句英文就是美式球员?
像库里、利拉德那样投三分球,就是美式?个人单干,就是美式?
...
这样的认知,个人觉得都太单一,浅薄了。
聊聊看法吧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世界都是地球村。
美国篮球早就涌入了一大批非洲人、欧洲人,一个球队能打什么样的篮球,不是由你在哪个国家打球而决定。
所以所谓的“美式篮球”和“欧式篮球”,早就不应该由地域来界定了。
球队的风格,可能是主教练定的,球队的人员风格、老大的风格定的。
最简单的道理,团队感那么出色的印第安纳步行者,是美式篮球么?
2014年的圣安东尼奥马刺,比欧式还欧式...
拥有东子的斯洛文尼亚国家队,是典型的“欧式篮球”么?很多时候,不也是东子自己干么...
永远不要觉得,欧洲篮球打的就是团队,任何的团队篮球,都同样需要个人能力。
也不要觉得,美国篮球就是单打。
那所谓的美式篮球,到底应该如何定义?
美式篮球的核心是自由创造+技术极致化。
系统性表达是,以身体天赋为基底,以创造性进攻为灵魂,以快速攻防为方法论。
因此,会有很多鲜明标签:
比如,崇尚球星单打终结能力,弱化复杂战术跑位。
比如,强调少运球、快突破,鼓励球员即兴发挥。
......
最典型的例子,NBA这个IP的运营,他会强化个人英雄叙事。
但是,“美式篮球”我们是学习不来的。
为何?
一是我们中国球员,身体能力就不支持,这是最基本的。
当我们惊叹于欧神仙和库里那些运球时,你有没有想过,需要建立在强大的身体能力上?
从核心稳定性到柔韧性、协调性、爆发力...咱都没法比。
最重要的是,篮球风格本质是其社会文化的折射。
美国文化强调个体价值与自我实现,强调侵略性,这在篮球风格中尤为突出,NBA就是浓缩的美国。
我们这里强调什么?
吃苦耐劳、一致、集体纪律性。
身体能力和历史文化的不同,就要求着我们走自己的路。
经常有人会问,我们为什么不学欧洲篮球?
朋友们,这是说学就能学的么...
前些天,看到了一个纳什和詹姆斯、东契奇的访谈节目,叫《Mind the Game》,讲到了欧美的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差异。
东契奇13岁加入皇马青训,每日日程包括晨间训练(7:30-8:30)、文化课(9:15-17:30)、晚间训练(18:00-21:00),每周1-2场比赛。
欧洲教练严格平等对待所有球员,拒绝个人特权,15岁起东契奇与成年队合练,教练“从1号到12号球员一视同仁。
训练中30-45分钟专项基本功(运球、投篮),剩余时间进行非标准对抗(如4v3、3v2“优势篮球”),强化快速决策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那詹姆斯讲到的,AAU体系,青少年球员频繁参加商业赛事,每周5场以上,年轻球员缺乏阅读防守、破解包夹的全局意识。
纳什呢,指出美国青训丢失了对比赛本质的理解,欧洲“计算机式”的战术编程(如空间利用、传球时机)是培养顶尖控卫的关键。
尽管失去了理解,但是美国球员个人能力强啊。
这两种,我们怎么学?都做不到的。
从我们自己的竞赛体系到环境,不支撑我们打出“美式篮球”或者“欧式篮球”。
这些年来,中国篮球学这学那,反而丢掉了自己以前的风格。
改用足球世界里,董路的一句话:
我们应该先搞懂的是,中国人适合打怎样的篮球?
别总把“美式”、“欧式”挂嘴边了。
中式篮球,应该是什么?